新闻资讯

「广州婚外情取证」 「中国式父母」的悲哀,在于无法逃脱「情感勒索」

一部以华人家庭为背景的漫画特辑《Bao》,拿下奥斯卡最佳动画影片,再次引起许多人对影片里所体现的亲子关系的探讨。

但多数讨论聚焦在回想自己与孩子的交往方式,以及批评孩子教育方法的种种弊端,却少有人关心从孩子视角出发,探讨构建这样教育跟交往模式的源头——

这也许并不仅仅一种教育方法的弊端,更重要的在于,这些孩子本来,可能陷入「情感勒索」的交往方式中无可自拔。

而这些「情感勒索」的产生,则是鉴于个体自我对于「人我界线」不清所造成的结果,这种「人我界线」在家庭关系中既尤为复杂。

别使情感作为勒索的武器来自看理想00:0027:56

讲述 | 梁文道

来源 | 看理想·《八分》

今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漫画特辑」奖项的动漫影片《包宝宝》,和中国更加有缘。

近期不少人都在探讨这部影片,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触遇到了美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既极具敏感神经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型父母」——

尤其是美国式家庭中孩子管教子女的方式,似乎总是希望孩子可对自己千依百顺,按照自己的要求跟期待成长,最终活成妈妈想要小孩变成的哪个样子。

如果妈妈有所违逆,父母都会觉得这个女孩很不听话、太不乖了,甚至还能造成一种恐惧感,认为父母已经背离自己。这种害怕以至于发展到一个地步,就像《包宝宝》里那场噩梦一样,父母几乎要将女儿吞下肚,让他/她依然没有办法离开自己。

1.

「中国型父母」,

并不仅仅管教方法的弊端

许多看过这支短片的同学,由此想起起自己同孩子的关系,衍生出非常多的讨论。

在我看来,我们虽然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先说说这部影片里父亲的形象,你能否注意到她是什么样的人?很显然,她是一位家庭主妇,丈夫工作更忙碌,大部分时间她是自己一个人做家务劳动。

从这个视角看,你认为她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最近有一篇题为公众号文章里,有一位读者(@卡布小姐)的评论非常值得探讨,她说:这个父亲没有自我。

这个观点更有意思,简而言之,母亲由于没有自己的事业、或没有自己的生活,将全部重心放到孩子身上,最终造成了这么的结果。

为什么我认为这个看法有意思?因为平时我们讨论教育方法的之后,总是把它当成一种方法论,讨论父亲必须怎么看待父母才是一种理想的管教方式、如何能够真正教育出一个好孩子等等,不一而足。

可是,我们很少谈到的一个问题是,那些管教方式存在弊端的父亲,他们本来是什么样的人。这种管教方式虽然并非仅仅技巧的弊端,而是那些父母原本就带有某种“问题”。

让我们试着从这种一个思路来考量,很多人应该都有过类似的心得,有时候与家人相处,总会感到压力比较小,那种压力是怎样造成的?

通常这些压力常常会由一些比较细小的事件引起、累积,比如有时候无法满足孩子的某些规定,无法完成父亲交代的某件事情。设想这种一个场景:

你的父亲使你在上班中途,帮她抽空捎带一样东西回来。但是鉴于你的上班时间很晚,商店终于关门,因此能够完成父亲的吩咐。母亲仍因此特别生气,认为你如此大的事情都不情愿帮忙,不理解她,她则是辛辛苦苦将你抚养成人,这是不是太不孝顺了。结果那件小事,逐渐演成为了孩子对妈妈的「不孝」。

这种相处状况或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机制?

20多年前,一位美国的心理治疗师,叫做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她将这些交往模式命名为「情感勒索」(也称「情绪勒索」「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

《情感勒索》

苏珊·富沃德,唐娜·弗雷泽著

杜玉蓉 译

后浪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摩擦的缘由不是「沟通不良」,

而是「情感勒索」

什么叫做「情感勒索」,如何定义这个概念?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广州及时雨私家侦探(广州本地私家侦探公司)

微信:185-2064-4544

电话:185-2064-4544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

广州出轨调查